精益生产咨询培训

精益管理实战咨询专家
咨询热线:0755-2293 2766
深圳华昊联合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智慧 > 管理文献 >

日本企业的“改善”观念

时间:2016-10-09 10:04来源:华昊企管 作者:admin 点击:
一、前言
 
最近几年,因日本泡沫经济现象,使日式管理与美式管理的优劣又成为一项话题,许多人绕着日本的终身雇用及年功序列制薪资的主题,谈论着日本式管理似乎有逐渐势微的倾向。
 
尤其前一阵子,更有报纸报导,有些日本企业甚至前往美国公司取经,吸收美国企业的管理经验,以振兴日本企业,一时间,好象美式管理又恢复了以往的雄风,一些学美式管理的人,好象有一种又可以抬头挺胸的感觉。其实,这些报导只是一些现象罢了,企业的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分美式或日式,因为这样分,好象只要是美国企业就一定是采用美式管理,日本企业就一定使用日式管理,这种二分法的想法,实在是太单纯了。
 
另外,前面提到,有许多人更以为日式管理的基础好象是在终身雇用及年功序列薪资,因此认为,目前日本正逐渐打破终身雇用及采用能力主义叙薪,这不正是日本式管理的逐渐势微吗?其实,不论是美式管理或是日式管理,皆有其一定的价值及适用的时机,并没有熟优熟劣的分别,只是运用得是否恰当而已。
 
因此,笔者认为日人今井正明所提出的”改善“观念,可作为对日式管理更深入了解的另一个思考的空间。另外,藉此说明,为什么日本企业能在世界经济舞台表现的如此杰出,而此一”改善“的观念,也是最被人忽略的部份。也可以说,许多引进日本管理手法而失败的台湾企业,譬如品管圈、提案改善、全面品管或是零缺点等等,都是未能了解”改善“观念所造成的。
 
二、改善的观念
 
长久以来,今井正明一直在思索着一个基本的观念,来解释日本与西方管理人员处事的差别所在,并从此观念了解为什么许多日本企业能在全球市场中取得优势,甚至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新式观念、制度与科技,皆源自西方,但却由日本发扬光大。最后终于从东西方传统价值观中,得出西方惯于”突发改变“,而日本却是习惯”逐渐改变“的态度,而得出主要的差别在于”改善“观念。
 
日本山田教授,在1950年代曾访问美国企业,探索美国生产力的奥秘,在25年后,重回当年访问的洛基河钢铁厂时,竟然发现该工厂25年都没有改变。山田教授表示,这在日本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改善“观念在日本是非常普遍的观念,正是这一观念,使得日本企业根本不可能长时间停滞不变。根据今井正明的观察,西方管理人员几乎没有“改善”的观念。因此可以说,正是改善观念的缺乏,造成西方企业的工厂能长期不作任何改变的主要原因。
 
“改善“的观念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公司所有的员工随时随地注意所有可以改善的大小事情,因此可以说一切的生活方式、工作方法、社交方法或是家居生活,都可以透过不断地”改善“而获得进步。因此,今井正明认为,这些年来,许多的学者,不断地探讨造成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原因,这些学者提出相当多的解释,包括生产力运动、全面品管、品管圈活动、提案制度、自动化、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薪资、工会等等,但真正的精髓却是”改善“观念的基本哲学。
 
在”改善“观念的基本哲学下,才发展出前述的那些日本式管理模式,如图一所示。而日本企业的全面品管制度的主要贡献是,让员工培养”过程导向“的思考方式,确保全体员工能养成随时进行改善的工作习惯,使”改善“观念深植每位员工的心,让企业持续进步。
 
三、改善与管理
 
一般说来,企业的管理活动有主要两项,即维护与改良。而改良又可分为改善与创新两种。维护指的是维持现有技术、管理与作业标准的活动;而改良指的是改进现有标准的活动。今井正明认为,管理人员主要是确保公司全体人员能够遵守标准作业程序的规定,因此管理人员须事先建立公司的政策、规章及作业程序,以利全体员工有遵循的依据。
 
而管理人员的责任就是确保公司的员工按照公司的规定作业,如果员工未能依照规定,则施以惩罚,若是能力问题,则提供教育训练或是改变标准。
 
另一个管理人员的工作是改良,所谓改良就是改进现有的作业标准。也就是说,日本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作业标准的维护与改良。越是高层的管理人员,越重视作业标准的改良。而一位基层员工的工作,则是以维护现有作业标准为主,不过,当基层员工以熟练其工作之后,他就可以透过个人的建议或品管圈的活动,对公司作业标准的改良有所贡献。
 
另外,作业标准的改良,也意味着标准的提高。标准提高之后,管理人员也就必须设法维护这些标准能被持续执行。从这里看出,维护与改良对日本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说是一体两面的事。
 
关于西方企业管理人员对“改善”观念的欠缺,在这里笔者提供一个例子,有一本名为“奇异传奇”的书,描述美国奇异公司总裁威尔许如何改革奇异公司,使得奇异公司的获利水准,在美国名列前茅的故事。书中曾描述该公司为了解日本企业是如何成为高竞争力的企业,因而成立一个项目小组,在前往日本考察后,其中一个结论是,日本透过改善活动,提高了生产力及产品品质,因此奇异公司决定推行提案制度。
 
例如,有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因某一个螺丝因品质及设计不良,时常刮伤自己及产品,透过提案改善制度,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解决了这个恼人的螺丝问题解决,除此之外,该员工也因为参与改善而提高了成就感。从这个例子可知,西方企业传统上,并不认为现场工作人员需要参与改善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只需要按照标准的工作程序作业即可。
 
从日本企业的工作观念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中高阶主管、基层管理人员或是作业人员,都负有改善责任,只是比例不同而已。而传统观念中,对创新维护的观念。并没有日本“改善”的观念。西方企业在改进(improve-ment)或是创新,一向习惯由工程师扮演着创新的角色,而改进(improvement)的概念也与日本的改善(kaizen)有所不同,因为改善指的是作业过程中自发的小改良,而创新则是在技术或设备方面投入大量金钱之后,得到的成果。因此“改善”与“创新”是有所不同的,故今井正明才会说西方企业没有改善的观念。
 
不过对高科技公司而言,创新在管理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因为这类高成长却也是高风险的产业,所靠的就是技术的竞争优势,一旦技术失去优势,整个公司也可能消失不见。这里要再一次强调,并不是所的观念都适合公司的所有的部门。
 
研发部门可能创新的工作概念比较重要,但制造部门的改善观念,应受到重视,不同的单位如何权衡,就看部门主管对改善与创新的认知了。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西方企业大多擅长高科技研发,而日本则擅长于制造了。近年来,西方与日本优秀的企业已相互模仿对方的优点,因此从这些优秀的企业中,已看不到纯粹传统西式或日式的管理,这正可印证前面所提的,并没有是美式管理较好,或日式管理较好的问题,端看应用的场合而定。关于这一点,再另外撰文探讨。
 
四、提案制度
 
前面提到日本企业的全面品管制度的主要贡献是,让员工培养“过程导向”的思考方式,确保全体员工能养成随时进行改善的工作习惯,使“改善”观念深植每位员工的心,让企业持续进步。而“提案制度”则是落实全体员工参与“改善”活动的一项制度,变成日本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有些公司甚至以基层员工的提案数量,作为衡量中低层管理干部的绩效指针之一,并要求干部须协助作业人员提出更多的建议案。
 
在台湾导入“提案制度”的企业,有些公司也一样规定每一部门每月须提出某一数量的提案数量,以便整个公司能投入改善的活动,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但是因为有些中高阶主管,并不是真正理解日本企业改善的观念,甚至不具备改善观念,单纯只是将“提案制度”看成一项制度去推行,最后不是各部门应付了事,就是草草收场,这样的结果到处可见,其原因正是今井正明所说的,企业中从上到下,并未具备改善的观念,也未变成工作与生活中的基本哲学,这种情况下导入“提案制度”,当然看到的只是以为一项制度而已,由于这样的肤浅认知,最后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日本企业有一重要特色,那就是提案数量非常多,高阶主管也非常重视提案成果的发表会,并拨出时间亲自参与,使员工感受这种从上到下对改善活动的投入。提案又分为个人提案与团体提案,其中团体提案包括小组织活动(即品管圈)、成本降低小组、自动化小组等等,都是团体提案活动的范围。
 
员工的提案获得通过之后,也意味着作业标准将跟着修改,不过因为标准是员工自行想出来的,因此员工也乐于遵守。最后企业经由此种全员参与的改善活动,作业标准逐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相对获得提升。日本企业这种由改善精神所引申出来的竞争力,最初并不为西方企业的管理人员所认同,直到1980年代以后,因日本企业在世界各国攻城掠地,才引起西方学者想一窥日式管理的奥秘。
 
五、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的管理
 
有关西方企业与日本企业管理的方式,最常被探讨的另一项话题是日式的过程导向与西式的结果导向,所延伸出来管理理念的差异。西方是一个极端重视结果的社会,也就是说几乎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方式在评论一个人的价值。而日本社会则较偏向过程,这并不是说日本企业不重视结果,但是更注意过程中员工所参与的程度、态度、付出的心力及是否在这过程中有所成长。
 
基本上,西方管理因民族性的关系,对于英雄普遍怀有极度的崇拜心理,从美国电影中超人、洛基或是蓝波的角色,大概可以看出美国人对英雄崇拜的心理根深蒂固,其反应在企业经营上,也是同样的心理。当企业经营不善时,最普遍的作法就是,从外面聘请一位强人,企图将企业救起来,成功之后,该名主管也就成为员工中的英雄、明星;这种情形,在西方企业屡见不鲜。这是标准的结果导向管理模式,反应在一般管理上也是一样,只问结果不问过程成为一般管理人员基本信念。问题是结果有长期与短期之分,短
 
期的效益并不见得可以累积长期效益,但结果导向的管理,往往只能偏重短期效益,使企业的发展面临长期发展的困难。
 
另一个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并购,并不是说日本企业不并购其它公司,但从并购的比例,美国企业则是以并购为主要手法,作为创造结果的主要方法。前面提到奇异公司总裁威尔许,就将奇异旗下的各事业像买卖卡片一样的卖来卖去,因为他要追求企业的利润;这正是结果导向的标准的思维模式。
 
相较之下,日本企业就比较重视过程,而“改善”观念正是一种过程导向的思考方式,透过以人为导向的活动,强调员工的参与及努力,塑造出企业整体员工不断地在工作岗位上追求进步的理念,成为生活中的信条。因此,日本与美国企业比较起来,日本重视群体和谐,较少有英雄的出现,亦即追求平均打击率的提高,远胜于崇拜全垒打王。
 
有一个松下公司的改善活动,可以说明日本企业是较重视过程导向的管理。松下公司的某一工厂,其员工餐厅服务小姐所成立的品管圈,有一次选定的主题是员工喝茶的行为研究。因每个员工喝茶的习惯不同,因此茶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根据该组的观察,员工普遍有坐在同一位置的习惯,因此提议将每一桌的茶水使用情形加以记录,根据得出结果,提供每一桌的茶水,结果茶叶的使用量,减为以往的一半。该小组最后因对改善活动投入的程度,获得松下公司年度的社长金质奖。
 
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企业对过程的重视,这件案子要是发生西方企业或是台湾,从结果导向的思考方式,管理人员可能以该提案所创造的利益非常微薄,而给予较低的评价。同样一件事情,因不同的思维模式,就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
 
台湾企业的管理,基本上并没有纯粹的西方管理或日式管理。由于受西方管理教育的人较多,学校的老师及教授,也大多留学欧美,因此学生的观念自然倾向重视结果导向。另一方面,早期台湾企业的创办人,大多受日式教育,因此受日本思维模式的深刻影响,对待员工也不像西方企业动辄以裁员方式处理不景气,较重视团体的和谐。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促成台湾今日这种混合管理模式的景象。
 
七、结语
 
由于日本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欧美企业在一探日式管理的精神之后,逐渐调整经营管理手法,尤其是丰田式管理更是成了举世闻名的管理方法。但是,其背后的真正精神却不见得是,
 
每个企业家或日式管理的崇拜者能真正了解的,这也是为什么今井正明写“改善”这本书的用意,期望关心日式管理的人,能从中了解日式管理的真谛。
 
本文试着解释“改善”的一些基本精神,希望推动全面品管或是其它日式管理手法的企业,能从精神面多了解“改善”的内在意义,并将观念传播给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从上到下确实体会,则无形中企业所推行各项活动,即能逐渐展示出应有的绩效。现今各国企业无不面临严苛的挑战
 
,检视世界知名的企业,不论是欧美企业或是日本企业,都已逐步调整学习对方的优点,已无绝对的日式管理或美式管理,因此了解各项管理背后的哲学,才能确实发挥各项管理手法的真正长处。这点对于负责引进新管理制度的人,实在是不能不注意的重点。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精益管理咨询项目

华昊企管专业提供TPM管理、5S/6S管理、班组管理等服务,专业实用、为您着想!
更多精益管理咨询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