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生产计划与控制 
	  一、基础内容: 
	   1、生产计划种类: 
	   长期计划:年度计划或未来三年的计划,大体上 
	   中期计划:月度计划及数月计划(三月),准备执行 
	   短期计划:当月计划必须执行,是指令性计划,一经下达,必须全力以赴,保证计划的完成。 
	   生产计划是所有生产部门与员工经济责任制考核的主要依据。 
	  2、生产计划和控制:具体表现为计划、准备、组织、控制; 
	  1)、订单要求:“订单就是命令单”, 
	  2)、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制定方法,5W3H1S应用 
	   三级生产计划:成品计划(总计划);组件计划(二级计划);工件计划(三级计划)。分解时效:24小时 
	  3)、生产作业计划:工件计划(三、四级计划) 
	   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它把车间或工段的月生产任务具体分配到班组以至每个工作地和员工,规定他们在月、旬、周、日乃至轮班和小时内的具体作业任务。分解方法:派工单 
	  生产计划管理流程图 
	  派工单的具体形式有: 
	   加工路线单:也叫跟单或长票(自始至终),它是以零部件为单位综合发布的指令。 
	   工序工票:又称工序票或短票(本工序),它是以工序为单位,一序一票。 
	  4)、生产作业控制:核心:生产调度 
	   生产调度就是根据生产作业计划的要求,对现场生产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指挥、控制和调节,及时处理各种问题,保证生产作业计划的按时按量的完成。 
	  5)、生产作业统计:生产计划单、生产日报表(见附表)等 
	  二、精益生产计划管理: 
	  两种不同的生产计划管理方式:推进式和拉动式 
	  1、推进式控制系统: 
	  传统的直线职能制方式 
	  在此方式中物流和信息流基本上是分离的。整个过程相当于从前(前工序)向后(后工序)推动,故称为推进式生产系统。 
	  2、拉动式控制系统: 
	   从市场需求出发,由市场需求(订单)信息决定产品生产,再由产品生产拉动零件加工。 
	   物流和信息流是结合在一起的。整个过程相当于从后(后工序)向前(前工序)拉动,故称为拉动式生产系统。 
	  拉动式生产计划的特点: 
	   1、拉动式生产计划中独特之处:只向最后一道工序以外的各个工序(车间、班组)出示每月大致的生产品种和数量计划,作为其安排作业的一个参考基准,而真正作为生产指令的投产顺序计划只下达到最后一道工序(如总组装线)。 
	   其余所有工序的作业现场,没有准确的生产计划表,其需要生产的品种与数量是由后工序在需要的时候顺次向前工序传递的“看板”中指定的。 
	   看板:又称传票卡。它是领料、送货和生产的指令 
	   近年来由于ERP的导入,看板数量已大幅度减少 
	  2、与推进式系统在生产管理指标上要求不同: 
	   推进式系统:在生产管理指标上,追求生产总量,甚至以超额完成计划为荣。 
	   拉动式系统:在生产管理指标上, 
	   首先,追求生产准时保证生产不停顿、不滞留、准时交货(还有速度)、追求“零”库存。 
	   其次,追求生产所用的单位时间、单位成本,保证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 
	   再次,追求生产总量保证销售额的扩大。 
	  三、拉动式生产计划操作:以滚动式生产计划为例 
	   具体操作步骤,以4、5、6月三个月为例 
	   1、市场销售部门提交订单要求: 
	   在T–1月的某一日(例如3月20日)市场销售部门将N月订单确定(例如确定4月的订单),将其交到生产计划部门,同时将T+1月、T+2月(例如5月、6月)的订单也交到生产计划部门。 
	   T月订单原则上不变更,T+1月、T+2月作为参考,其数量及需求品种是可以变化的。 
	   为什么选定在3月20日来确定4月的订单,而不是3月其他日期? 
	  2、生产计划部门制定最终产品生产计划: 
	   计划部门根据市场部的订单(品种、数量及需求时间),制定T月的最终产品生产计划(例如4月生产计划) 
	   T月生产计划为确定的生产计划,各部门必须无条件执行并准时完成。T月生产计划制定日比市场部提交订单晚一日(例如在3月21日)。 
	   与此同时,还制定T+1月以及T+2月的生产计划,这种计划仅作参考,它会有较大变化,目的在于评价在未来2个月里,生产能力、供应商及采购部门情况、各部门人员情况 
	  3、相关部门分解计划(零部件生产指令): 
	   在收到主生产计划后,生产最终产品以外的部门要着手做自己部门的生产指令。一般各生产车间及仓库的具体生产指令及出库指令只要提前一天制定即可。 
	   向供应商订货时,为了让供应商有准备时间,需要制定出T月各物料生产总量,对供应商发出正式订单确定首批交货量及交货期,而供应商后几批的交货量与交货期,仅仅用一张表格来提示,待真正需要时,提前数天发出正式的订单,供应商按送货指令要求的时间送需要的量。 
	   对本地区的供应商送货指令是提前一日或数小时发出。对外地地区的供应商送货指令根据路途远近确定。 
	  4、供应商采用精益生产方式来组织生产: 
	   供应商采用精益生产方式来组织生产,从而保证在需要的时间,提供需要的物料,生产需要的产品。 
	   供应商保证首批交货量能在T月的的1天前到货,使T月生产计划顺利执行。这个过程一般不能超过2周,即14天,这个期间的时间越短越好。 
	   选定T-1月的哪一日作为T月订单确定日,取决于采购对应水平,一般在刚开始选定T-1月15日为T月订单确定日,随着精益生产方式不断改善,选定的日期不断向后推。这样为什么选定在3月20日来确定4月的订单?而不是3月的其他日期?也清楚。 
	  5、各部门开始制定作为日生产指令的投产顺序计划: 
	   即决定混合组装线上各种产品的投入顺序。顺序计划每天制定,然后只下达给总组装线以及几个主要的部件组装线,其他绝大多数的工序都通过看板对品种、数量进行管理。(拉动式) 
	   有了供应商准时的物料保证,各生产车间及仓库的具体生产指令及出库指令只要提前一日制定(或数小时)即可。 
	   注意:T月各物料生产总量,除小零件及价格低以外,决不是一次性生产出,一次性交货,而是根据提前一日(或数小时)的指令来生产与交货,当然对外的物料(例如一天车程以上的),根据物料特点,制定交货周期规则。 
	  6、生产计划每日控制 
	   每天将生产实际与计划进行比较,调整生产计划。完不成生产计划自然不好,超计划生产也不允许。因此,某些设备、工序、生产线为了不超出生产计划可能会出现“停止”现象。这在精益生产中是允许的。 
	   这种生产计划的制定方法,是实现适时适量生产的第一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迅速准确的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做到只在必要的时候对必要的产品进行必要的计划。 
	  7、到T月某一日(例4月20日),重复上述6个过程。 
	  四、生产信息流的信息化: 
	  1、MRP:物料需求计划 
	  2、MRPⅡ:“制造资源计划” 
	  3、ERP:企业资源系统 
	  4、SAP:ERP高级阶段 
	   实质上是一个将企业内部信息集成及计算机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即将企业的经营计划、销售计划、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能力计划、资金计划等通过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由企业各功能子系统有机结合的一体化信息系统,使得各个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运行。 
      
      (责任编辑:admin) | 
    







